俺要成為偉大寫手的第一個障礙,大概就是時效性。
早在去年10月電影要上時,在一次business core的課上,教授叫大家一定要去看Moneyball,即使不喜歡棒球也沒關係,因為整部電影講的是business。然後他問有誰看過書…………沒有人舉手………全班30個人只有我一個人看過嘛!?還是大家都跟我一樣害羞??後來想想,這本書是2003年出的,它風光的時候,絕大部分的這些人,還在唸國、高中吧…。
的確,唸了business school後,我承認這是一個很好的如何run a “special” franchise的例子。但,不只如此(不然我也不會寫了啊)。
(劇情將跳過,如果你沒看過書或電影,那就拍謝啦~)
======
雖然故事的表面是Billy Beane只有洋基零頭的預算可以經營球隊,使得Beane不得不試著從遜咖球員上挖寶,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為何Pete(或說James)的理論吸引他,是因為他自己的球員生涯。Beane知道有太多傳統球探眼中的寶,就是他自己,其實是中看不重用。
天分不能直接等於勝利。
能揮棒不代表打得到球,打得到球不代表能上壘,能上壘不代表能得分,能得分不代表能贏很多比賽。
應該要倒過來看。
贏幾場球能進季後賽?得幾分能贏一場球?要有多少的上壘率才能得到能贏球的分數?什麼樣的球員可以上壘?
Beane自己的切身之痛,讓他知道棒球不是這樣打的,球隊不是這樣搞的。他有很清楚的目標:贏每一場球;很清楚的限制:錢少少。他要做的,是把適合的球員帶到這一隊,而不是挑一堆「好像」很棒的球員,卻不清楚球隊要往哪裡走。
他跟前首席球探的爭執是整部電影business perspective的核心:你沒有水晶球,你不知道未來,你對未來所知的跟我一樣。
不能靠幻想建立球隊,要靠事實。
做生意不是嗎?大家都說這奶茶好喝,不表示你拿來賣就會賺錢。多少生意人屢戰屢敗,靠得就是幻想,不是事實。
======
以球迷的角度而言,整個Moneyball的理論其實是很棒的。我們無法近距離觀察球員,搞不懂什麼樣的擊球聲音是讚什麼是爛,也摸不著頭緒長相跟球技有啥關連……但我們可以擁有所有的數據!承認吧!有多少人是靠數據瞭解比賽跟瞭解球員?至少,我寫不出任何像樣的文章,如果沒有這些數據。
靠數據瞭解球員,某種程度可以真正發現他們的專長。比如,玩Fantasy Baseball時要設定拿來比較的紀錄,比如說比誰的球員得分、打點、全壘打、打擊率高,這些數據將凸顯某些球員、但會降低其他球員的價值。如果把設定改成被四壞球保送、上壘率等等,有些球員就變得很珍貴了。
有些東西,靠主觀觀察是看不到的。
======
仍舊,許多人還是質疑Moneyball的威力。有人認為是教練帶得好,有人認為是運氣,有人說這理論只能用在季賽,但了季後賽還是要靠「真正的好球員」。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些話似曾相識?
再想想看?
林書豪。
不管他帶領球隊贏了幾場球,還是一堆人看輕他。還有一個,大家比較不熟的:Tim Tebow,Denver Broncos的前四分衛。即使帶領球隊在沒有人看好的情況下一路殺到美聯分區決賽,還是被人嫌東嫌西。最後,這兩位都是兔死狗烹,被球隊甩了、交易掉了。
但有趣的是,這兩位皆是數據普普(其實Tebow的數據以先發QB而言還真有點爛),但戰績驚人的球員,跟Moneyball理論大相逕庭。
一樣的是,世人、或者既得利益者,就是看不慣跟他們不一樣的人。
======
大聯盟改變了嗎?
那是一定有的。Oakland的20連勝跟02-06間4次打進季後賽,Red Sox於04、07的兩個冠軍,讓球隊們不得不或多或少採用Moneyball理論,連大聯盟官網在好幾年前都開始提供更多面向的數據供大眾使用。但,傳統的主觀、球探經驗模式仍舊盛行。
今年的選秀Huston Astros選了Carlos Correa,一位年僅17(史上最年輕進選秀)、來自波多黎各的young gun。為何選?因為球探們跟GM被他在workout的表現”blown away”!!
Where is Moneyball?? 這位年輕人能提供的數據少之又少,主觀觀察再次大獲全勝!也因為這樣,原本在大學有著顯赫數據的右投Mark Appel,從最被看好的選秀狀元(太空人急缺先發投手啊)一路掉到第8才被海盜撿走,起肚爛不跟海盜簽約明年再選一次!
主觀觀察是不會消失的。
連Beane自己都在兩年前捧上鉅額簽約金找來一個南美洲年僅16歲的野手(細節我不記得,網路上一時也找不著,歡迎補充),去年季末打敗洋基等球隊追到古巴強棒Yoenis Cespedes。這些人能提供數據的質與量絕不能比擬美國高中、大學、甚至獨立聯盟的球員紀錄,為什麼Beane要花大錢弄來他們?
有人說時間終究證明Moneyball是行不通的。
我說,棒球跟business、跟人生一樣,兩種都是要來一點的。
你說呢?
======
Beane 在書中及電影裡曾說,成為一個球員是他一生中唯一為了錢而做的決定("only decision he would ever make in his life about money.” Beane在80年加入選秀時,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到Stanford唸書)。2002年球季結束後,他拒絕了紅襪5年,$12,500,000的合約,總值是當時北美職業運動的管理階層最高薪。
他到底為何做了這個決定,只有自己最清楚(記者會上的聽聽就好)。但以Moneyball的精神看來:
The pro baseball is about finding “the way” for “the team,” rather than blindly believing whatever is out there, to win each game.
God dxxn it,誰說棒球不就像是人生呢?!
Moneyball, you can’t miss it!
(▲from www.ugo.com)
▲Billy Beane本人也是又高又帥啊!(from http://operationmotivation.com)